第一百零一章 队伍建设-《大唐不良人》
            
            
            
                
    第(3/3)页
    最后只说了一句:“这是伟人的力量啊……”
    他这也算是站在巨人的肩上。
    想想今后这些平均身高不足一米六的倭人士卒,扛着比身体还要长的竹枪,口里喊着守护大唐荣耀,共建大东亚乐土什么的,想想还挺带感的。
    倭人性子单纯啊,这些人虽然个人身体素质远不如唐人。
    但思想改造更加容易。
    苏大为想了想,大笔一挥,给安文生回了一封信。
    信里让安文生在安定了本州的形势后,抽调一万人的倭军来百济。
    如今百济的熊津都督府,虽然有一万府兵。
    但其中大半都是刘仁轨的麾下。
    接下来是要抽调入辽东战场征高句丽的。
    也就是说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苏大为手里可用之兵,可能也就三千余人。
    还要协助李勣在大同江一线,牵制高句丽人。
    牵制……
    手里没兵拿什么牵制,难不成用头去顶吗。
    唐军的援兵是不用指望了。
    李治陛下对于军队的福利待遇是越来越苛刻。
    从今年开始,大唐百姓参军,再也不是一种荣耀,而是一种负担,提着脑袋卖命还得不到任何封赏。
    今后逃兵役的人只会越来越多。
    这方面是不指望了。
    也只能从仆从军上想想办法。
    若不是为此,苏大为也想不起要狠敲新罗人一笔竹杠,硬是要了一万人过来。
    虽然如此,但新罗人毕竟没那么可靠,将来也是要还回去的。
    倭人就不同了。
    经过思想改造后,倭人恨不得身为唐人,一个个以加入大唐熊津都督府,和魔改后的不良人为荣。
    暂且,就这样办吧。
    抽调一万倭人,或许会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
    说不上为何,苏大为就是有这种直觉。
    时间如梭,进入十月底。
    所有的消息都呈现在苏大为面前。
    而大唐对高句丽新一轮的战事,终于拉开序幕。
    大唐的战争机器,虽然疲弱,但依旧隆隆的开动。
    整个半岛,整个远东,乃至更遥远的西陲吐蕃,所有的藩属国,臣服于大唐的小弟,又或者是敌人,都在默默关注着这场战事。
    想知道,如今的大唐,武德究竟还有几分。
    李治一朝,征高句丽不论大小战事,这已经是第四回了。
    若此次还是无功而返。
    不说天可汗的面子挂不住。
    只怕唐军武德充沛,战无不胜的旗帜也要不牢靠了。
    李勣说过,大唐之强,在于以最少的人口,达成最盛的武德,打下最大的疆土。
    但这样的后果是,大唐根本没有足够的人手,去镇守这些疆域。
    若不靠着唐军不败的金字招牌,如何威服四方?
    这块招牌,丢不得。
    广阔无垠的青海,故吐谷浑之地。
    论钦陵抽打着战马,高声喝叫。
    在他身后,数以十万计的吐蕃铁骑,沿着青藏高原的高山,向着东方,倾泻而下。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