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他主动跑到国家文物局,请求来抄家。他不愿意与这些朝夕相处的文物分离,但又不忍心看到它们毁在家里。 王世襄这种明智的选择使自己的珍品躲过了一劫,并在日后又重新收回了绝大多数的心爱之物。 84年时,国内当时的各界传统文化大师们都发动了保护传统文化的活动,如书法,绘画,金石玉印等,王世襄先生也决定去守护另外一项重要的传统文化,那就是华夏漆器,木制家具。 因为‘君子远庖厨’的影响,大多收藏家以收藏字画,金石碑帖为荣,而认为木器漆器类文物不登大雅之堂。 但是王世襄先生认识到这些木器漆器文化也是宝贵的传统文化遗产,既然别人不愿意做,那么就他去做,他出版的几本关于明式家具的书籍填补了当时华夏漆器木器文化研究的通吧,并且在收藏界掀起了风波,以一己之力推动了明式家具的研究和收藏。 王世襄先生当年收集这些家具文物的时候条件非诚艰难,当时京城施行私房改造,规定出租房达到15间就要潮归功,当时他租了11间来存放这些宝贵文物,但是当时房管局眼红他的收藏,恶意刁难他,被逼无奈,王世襄先生将这些‘命根子’堆积在一件小房子中。 租房子的是一家铁匠,打铁的环境对于木制文物保护很不利,正好当时明珠博物馆刚刚完工,专门开了个家具展厅,香江一位收藏家愿意买下这批文物。 王世襄先生提出一个条件,所有东西都要捐献给明珠博物馆,,他不高卖,只要够买一套房的钱就行。 其中有四把明代吴丹雯紫檀木椅,是精品中的精品,按照合同,他只要交出一把就可以,但是他把四把全都交了出去,因为他觉得这套木椅已经在一起几百年了,让它们分离,是在不忍心。 这些文物摆在它应该在的地方供后人关上,亦如它们几百年前最初的模样。 问我何以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 这是王耀对于这位先生的评价。 “启先生啊,你倒是收了个好徒弟。”王世襄先生对王耀也另眼相看“浑身上下没有一点像你。” “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启功先生摆弄这桌上的玉案“小耀,见面礼呢。” “这儿。”王耀从袖口里掏出一块玉雕,雕的是一直海东青。 “嗯,好功夫。”王世襄先生结果后眸子一亮,点点头“你雕的?” “先生见笑了。”王耀抿唇说道。 “足以让现在市面上很多‘砖家’羞愧了。”王世襄先生大笑“那我就笑纳呢。” “就这么笑纳了?”启功先生打趣道。 “不然呢,还指望着我回礼?我这一屋子可都是宝贝。”王世襄先生佯装肉痛。 王耀笑了笑“先生,我也不拐弯抹角,其实我这次来,是想请您出山,做我公司的执行总监。” “执行总监?是个什么官职,听着像是个太监。”王世襄先生嘀咕道。 “就是内阁大学士。”启功先生白了他一眼。 “这大清都亡了。”王世襄先生嘿嘿一笑“不干。” 王耀嘴角一抽,没想到这位竟然拒绝的这么干脆。 “来,孩子吃点水果。”面相慈爱的王夫人袁荃猷端着果盘过来。 “谢谢伯母。”王耀甜甜的说道。 “这孩子长大真俊俏。”袁荃猷笑得满脸慈爱“启先生好福气啊。” 王耀确实挺讨长辈喜欢的。 “袁姐要是喜欢,过继给您。”启功先生笑呵呵的说道。 第(2/3)页